你要知道的進口跨境零售類電商有七大模式
常見的跨境電商模式有以下幾種,平臺招商的M2C模式、保稅自營+直采的B2C模式、海外買手制的C2C模式、BBC保稅區(qū)模式以及海外電商直郵模式。
方向錯了,努力也百搭,什么是最好的模式,選擇適合你現有資源的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
小公司的戰(zhàn)略就是活下去。
小編覺得初創(chuàng)公司的模式就是一開始就要想到要賺錢,不要談什么戰(zhàn)略性虧損,花母公司或者投資人的的錢也要心疼,除非你有很強的實力。
簡單歸納,進口跨境零售類電商有七大模式:1、平臺招商這一類的典型玩家如天貓國際,開放平臺入駐國際品牌。
下面簡單分析各類跨境進口電商模式的優(yōu)劣:優(yōu)勢是用戶信任度高,商家需有海外零售資質和授權,商品海外直郵,并且提供本地退換貨服務;痛點在于大多為 TP 代運營,價位高,品牌端管控力弱,正在不斷改進完善模式中。
難以規(guī)避手續(xù)造假的“假洋品牌”入駐。
2、保稅自營+直采這一類的典型玩家如京東,聚美。
優(yōu)勢在于平臺直接參與貨源組織、物流倉儲買賣流程,銷售流轉高,時效性好。
通常 B2C 玩家還會附以「直郵+閃購特賣」等模式補充 SKU 豐富度和緩解供應鏈壓力。
痛點在于品類受限,目前此模式還是以爆品標品為主。
有些地區(qū)商檢海關是獨立的,能進入的商品根據各地政策不同都有限制(比如廣州不能走保健品和化妝品);同時還有資金壓力:不論是搞定上游供應鏈,還是要提高物流清關時效,在保稅區(qū)自建倉儲,又或者做營銷打價格戰(zhàn)補貼用戶提高轉化復購,都需要錢;爆品標品毛利空間現狀極低,卻仍要保持穩(wěn)健發(fā)展,資本注入此刻尤為意義重大。
在現階段,有錢有流量有資源談判能力的大佬們紛紛介入,此模式基本已經構建了門檻,不適合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輕易入場了。
3、海外買手制典型玩家如淘寶全球購,淘世界,洋碼頭掃貨神器,海蜜,街蜜,海外買手(個人代購)入駐平臺開店,從品類來講以長尾非標品為主。
全球購目前已經和一淘合并,雖然看來是跨境進口 C2C 中最大的一家,但全球購也有很多固有問題,比如商品真假難辨,區(qū)分原有商家和海外買手會造成很多矛盾等等,在獲取消費者信任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優(yōu)勢:C2C 形態(tài)是目前筆者比較喜歡和看好的模式,構建的是供應鏈和選品的寬度,電商發(fā)展至今,不論進口出口線上線下,其本質還是商業(yè)零售和消費者認知。
4、BBC 保稅區(qū)模式跨境供應鏈服務商,通過保稅進行郵出模式,與跨境電商平臺合作為其供貨,平臺提供用戶訂單后由這些服務商直接發(fā)貨給用戶。
這些服務商很多還會提供一些供應鏈融資的服務。
優(yōu)勢在于便捷且無庫存壓力,痛點在于,BBC 借跨境電商名義行一般貿易之實,長遠價值堪憂。
5、海外電商直郵典型玩家是亞馬遜。
優(yōu)勢在于,有全球優(yōu)質供應鏈物流體系和豐富的 SKU;痛點是,跨境電商最終還是要比拼境內轉化銷售能力,對本土用戶消費需求的把握就尤為重要,亞馬遜是否真的能做好本土下沉還有待考量。
6、返利導購/代運營模式一種是技術型,目前形態(tài)典型的玩家有么么嗖、Hai360、海貓季。
這些是技術導向型平臺,通過自行開發(fā)系統(tǒng)自動抓取海外主要電商網站的 SKU,全自動翻譯,語義解析等技術處理,提供海量中文 SKU 幫助用戶下單,這也是最早做跨境電商平臺的模式。
還有一種是中文官網代運營,直接與海外電商簽約合作,代運營其中文官網。
這兩種方式有著早期優(yōu)勢,易切入,成本低,解決信息流處理問題,SKU 豐富,方便搜索,而痛點在于但中長期缺乏核心競爭力,庫存價格實時更新等技術要求高,蜜淘等一些早期以此為起點的公司已紛紛轉型。
7、內容分享/社區(qū)資訊典型玩家如小紅書,內容引導消費,自然轉化。
優(yōu)勢在于天然海外品牌培育基地,流量帶到福利社轉化為交易,但長遠還是需要有強大供應鏈能力。
本文內容根據網絡資料整理,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金鑰匙跨境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轉載請注明,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