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轉內銷指原來已經出口到外國的情況下,由于各種原因,經由各種渠道返回本土銷售。
出口轉內銷,狹義是指本來打算出口國外的產品,因為各種原因(如貿易壁壘、國家政策的變更,本國與外國的關系發(fā)生變化等)不能出口到國際市場,廠家或商家為了減少損失,將貨物在本國國內銷售,或者是出貨到國外后,在核銷單過期之前未能收匯并核銷的。
當發(fā)生出口轉內銷之后,本次出口的這批貨將由出口的商品變成內銷的商品,不能再被定義成出口商品了。
廣義上的出口轉內銷是一種經營手法的轉變,指的是經濟危機背景下,原來外貿出口型企業(yè)受到國際市場消費的壓縮,產品銷售壓力加大,企業(yè)為求生存,把銷售途徑從國外市場改為國內市場,通過轉內銷的方式來獲得商品出售的新渠道,進而求得企業(yè)的生存和發(fā)展,這成為企業(yè)在危機中尋求出路的一個途徑。
國內企業(yè)掉頭轉向做內銷,不但可以消化庫存,還可以通過促銷等手段盡快實現(xiàn)資金回籠,加大企業(yè)的利潤度和資金周轉率,有利于企業(yè)長期發(fā)展。
通過這樣一個轉向的機會,還可以拓展產品在本國國內銷售渠道,增加企業(yè)和品牌的知名度,增加市場機會。
對于中國而言,在計劃經濟的時代(1950 - 1978)“出口轉內銷”這個詞有時候用來形容質量比較好的中國產品。
在當時,中國往往把質量比較好的產品用于出口,質量不太好的產品留給中國國內消費。
“出口轉內銷”的貨物往往質量比較好,而且由于貨物已經生產,且外貿產品一般不在企業(yè)庫存之列,有時會低價拋售兌現(xiàn)。
在中國計劃經濟的時代,“出口轉內銷”的商品有時候是價廉物美的代名詞。
中國的出口轉內銷的形成原因包括:。
一,國產商品由于貿易壁壘等貿易障礙原因,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需要返回國內;。
二,國產商品由于國家政策的變更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需要返回國內;。
三,國產商品由于本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發(fā)生變化等原因,無法到達目的地,需要退回國內;。
四,由于產品質量或經濟糾紛或其他原因(如船期延誤)需要退回國內,或退回國內是更合適的選擇。
在中國海關每個月的進出口貿易統(tǒng)計表上,有奇怪的一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進口”,在2006年末,這個數(shù)字的年度累計達到733.6億美元,如果僅僅看數(shù)字,這已經超過了當年中國全年從美國的進口額,也就是說,在2006年中國是自己的第六大進口來源地。
這部分中國國貨只是在文件上貌似打算出口,實際上并沒有。
這個就是國貨復進口的數(shù)字。
按照中國海關的解釋,國貨復進口,就是指重新進口已經出口的中國產品。
這其中,有因為質量問題和經濟糾紛而被退貨的產品,有跨國公司全球產業(yè)鏈的布局考量,但更多的國貨復進口是和加工貿易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在1980年代之前,國貨復進口有一個中國人更加熟悉的稱呼——“出口轉內銷”。
1980年,中國國貨復進口2400萬美元,大部分來自海外退貨。
本文內容根據(jù)網絡資料整理,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金鑰匙跨境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轉載請注明,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