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平臺賣家和買家的角度來理解廣告邏輯?
許多跨境賣家在運營過程中常常出現一種現象:明明廣告出價已經很高,真實的廣告排名卻很差,前后調價后仍找不到問題所在;有的廣告燒得非???結果一看就是慘的一團糟。
也有賣家恨不得一天調價八百次,為的是盡可能地占平臺便宜,獲得高效輸出。
其實有這種想法并不奇怪,但一旦賣家真的這么做了,就會發(fā)現這是一個邏輯陷阱,因為在交易過程中,沒有一方愿意承擔損失,這是三方博弈的典型過程。
事實上稍微動腦筋就知道中間的BUG在哪里了:1、從平臺方的角度來看,平臺希望能獲得良好的廣告收入,而且也不希望由于自己的推薦機制而導致平臺買家的流失,如果買家搜索某一產品,廣告從來都不是買家真正想要的產品,那么賣家猜買家會怎么做,很可能買家會直接跳過廣告,選用非廣告類商品來購買自己想要的產品,結果是,平臺白白給商家展示機會,但并沒有從流量中收取合理的廣告費,所以,廣告排序決不單是一種價高者得的原則;2、從賣家的角度來看,賣家想要獲得的,既不需要太大的曝光,也不需要多少廣告費用,但是,以合理的成本獲取更高的訂單,這意味著并非所有的流量都有作用,在此,流量不同,業(yè)務價值也不相同,正如一般情況下,賣家可以在各種選品軟件上看到一個關鍵字每月的搜索數量和訂購數量,有些買家的搜索條目可能非常龐大,但真正能夠產生的商業(yè)價值是有限的,因此對于賣家來說,一定不能盲目地做推廣,而在對相關流量進行全面評估后,對其商業(yè)價值和競爭力進行全面評估;3、從買家的角度來看,影響買家決策結果的因素有很多,通常是圖片、價格、評估、評分、物流業(yè)、物流業(yè)的時效,以及強有力的暗示,比如產品展示區(qū)的促銷信息、降價信息等,但說到底,可以通過搜索結果來歸納,當A買家搜索B關鍵字時,就不會在B關鍵詞下面得到b1,b2。
b3商品,而是一件比較顯眼的C商品,大概率他不會選擇,因此相關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流量的點擊與轉化;所以三方形成了較為有趣的博弈現象,沒有絕對勝利者,但如果賣家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就能解決許多問題,比方說:第一,在進行廣告投放時,不要簡單地將出價當作唯一的坐標,而其它在競標前充分分析該搜索結果與其廣告商品與自身產品現狀的對比,對自身商品進行分析,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因為只有在對賣家的商品有足夠高的吸引力時,才能點到廣告,賣家的報價才是真正有效的,還可以去和別人競爭廣告排名;第二,廣告的核心是,如果賣家的收入少于開支,那么賣家的千次廣告費用是否為正,那么,新產品推廣期可理解為策略,一旦過了推廣期,就要考慮選擇,最明智的做法是阻止那些沒有達到階段目標的流量;說到底,廣告是一種維度,也是一種重要的維度,但它就像一條人的雙腿,產品競爭是另一條腿,也是大腿,如果賣家一味地只看廣告排名,而且不根據廣告的表現來優(yōu)化產品的競爭力,遲早會栽跟頭,而且是大跟頭。
本文內容根據網絡資料整理,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金鑰匙跨境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轉載請注明,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