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公司如何計算庫存成本之二:后進先出法
后進先出法是根據貨物的購進價格計算庫存成本的一種方法。
電商公司在計算庫存成本時應該按照最后一次購進的貨物的價格進行計算,當最后一次購進的貨物售罄后再按照上一次購進的貨物的價格進行計算,以此類推。
以甲貨物為例,根據其明細賬單信息,該貨物的月銷量為1 300盒。
如果用后進先出法計算該貨物的庫存成本和期未庫存金額,結果是這樣的:庫存成本=(300x2.80) + (350x2.60) + (250x2.40) + (200x2.20) + (200x2.00)=840+910+600+440+440 = 3 230(元),期末庫存金額為200x2.00 = 400(元)。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后進先出法在購進價格持續(xù)上升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庫存成本是最高成本,而期未庫存金額卻最低,所以電商公司的毛利潤也最少。
后進先出法作為庫存成本的計算方法之一,通常以“后入庫的貨物先發(fā)出”為原則。
當物價波動比較大時,通過這種計算方法得出的期末庫存金額與實際的市場價格偏離較大,無法反映電商公司的庫存成本,但可以反映電商公司的損益水平。
與先進先出法相比,在使用后進先出法時,如果物價上漲比較快,那么庫存成本會比較高,但毛利潤、凈收益額都會比較低。
所以,電商公司可以在預期存貨價格不斷上漲時選擇后進先出法對庫存成本進行計算,以減少遞延所得稅支出。
當然,后進先出法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當電商公司的庫存品種多、規(guī)格雜時,如果使用后進先出法對每一項貨物進行計算,那么工作量將非常大,工作內容也比較復雜。
特別是當電商公司的盤點方式為永續(xù)盤點時,這樣的情況會更明顯。
另外,后進先出法在清算時一般是期末庫存減少,所以電商公司最好保證每年貨物的采購量不小于銷售量。
小提示電商公司并不總是需要保持很高的存貨量,如果存貨量已經很高而電商公司仍然按照后進先出的計算結果采購大量的貨物,那就是不正確的行為。
本文內容根據網絡資料整理,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金鑰匙跨境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轉載請注明,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